云的威力取決于設備的威力 |
發布時間: 2012/7/28 10:14:59 |
我們都在對云計算的發展、對iCloud這樣的服務的到來而感到歡欣鼓舞。另一方面,我們在熱衷于討論最新款的Samsung Galaxy、HTC和iPhone 4S等機型時,我們往往不會向前或者向后去多想移動設備和網絡的演變。這一點尤為重要,因為有觀點認為,云計算可以彌補移動設備性能上的不足,所以我們的移動設備無需“太智能”。不過,我們還是得關注未來的移動設備究竟能演變成什么樣子。 存儲設備成本快速回顧 我使用的第一款便攜式電腦是Kaypro 10。當時是1983年,這款電腦CPU主頻僅為2.5 MHz,硬盤為10MB。到1993年,我為我的Dell臺式機配了一塊250MB的硬盤,700美元。第三個數據則是1999年,當時我第一次買了一張16M的CF卡,花了我80美元。這張CF卡也是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移動存儲設備。 今天,我們的智能手機已經用上了雙核CPU,主頻超過1GHz;我們還可以用SDHC閃存卡為我們的移動設備擴展,每GB的存儲空間平均價格也就只有1美元而已。現在的700美元可以買到配有512GB固態硬盤的筆記本,一塊1TB(1TB=1000GB=1000000MB)的硬盤也不過40美元。 在我舉的例子中,你可以看到,在過去12年內,移動存儲卡從每4800美元/GB降到了1美元/GB,硬盤更是從280萬美元/TB降到了40美元/TB。如果再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,今天的成本會更低。 云并非一切 這些與云計算有什么關系呢?當然有。“云就是一切”的概念之于移動設備,代表著我們未來用我們“真正的智能手機”會享受無處不在的、無線的、低成本的連接,但這一觀點并未考慮到移動網絡以及設備自身能力的進化速度。 對于數字信號傳輸來說,奈奎斯特第一法則說明了基帶寬度與網絡碼速率之間的相互關系,而這也可能成為“云”的瓶頸。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,我們可以更多地使用設備本身。 云的威力取決于設備的威力 試想一下,2020年,那是我們的手機使用的是多核處理器,本地儲存空間高達數TB,手機中存了幾百GB的歌曲(那個時候人們對音質的要求可能更高,文件也更大)、好幾個TB的電影、數百GB的照片,再加上最熱門的3D游戲、將我們喜愛的網站和社交網絡內容存到本地,好嘛,10TB的空間就這么沒了。 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們已經解決了無限網絡的許多問題,但在廣域網,我們正在越來越接近香農極限的限制(注:香農極限,或稱香農容量,指的是在會隨機發生誤碼的信道上進行無差錯傳輸的最大傳輸速率),也就是說,在有限的頻段內,數據的傳輸是有極限的。如何保證這幾百GB甚至幾TB數據流的無縫傳輸?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實時傳輸、帶寬需求、在本地網絡下不同形式的內容加載方式,以得出一個最經濟的解決方案。 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希望大家意識到云的本質。俗話說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我們必須考慮到云、無線服務、尤其是傳輸設備本身的局限性,隨著未來的移動設備本身的海量存儲管理和運算能力的增長,我們會發現,與其完全寄希望于云,更多的還是得靠我們手中的這個設備。 本文出自:億恩科技【www.artduck.net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