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5吳靜濤:戰略控制點讓“云”起步 |
發布時間: 2012/8/1 15:51:02 |
10月29日消息 傳統企業IT架構的基礎設施與功能都比較簡單,每個系統之間都較為獨立,互訪并不頻繁,但隨著業務逐漸深入開展,企業IT架構間各部分的聯系逐漸增多,從而造成“短板效應”。而當企業要對內部進行改革時,或推倒原有IT架構重來,或采用單一廠商部署,但這兩種方式對CIO來說都會面臨較大壓力,不是首要選擇。
F5中國區技術總監吳靜濤在接受通信世界網采訪時表示,當企業決定對現有架構改動時,一般會采用“漸進”模式,逐漸通過戰略控制點將各業務間進行鏈接互訪,當戰略控制點形成規模時,硬件的“云平臺”雛形也就隨之形成,助力企業邁入“云時代”。
戰略控制點讓“云”走出第一步 云計算分為IAAS(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),SaaS(Software As A Service),PaaS(Platform As A Service)等幾種應用表現形式。但如果從這些系統的運行模式和技術架構來看,可以發現云計算的核心是資源動態化、管理自動化、計算分布化。 而要實現云計算結構,計算能力的集群化、存儲能力的集群化、分布化管理、資源虛擬化等技術將是重要的實現手段。通過以上這些技術,最終的目標就是實現在云平臺上的應用能夠高可用、高可靠、高安全地運營。 戰略控制點是F5在應用交付網絡基礎上提出的“升級版”IT應用硬件架構,“就像SOA一樣,硬件一樣需要統一的控制平臺來對企業IT中各功能模塊進行管理,而硬件管理平臺建成并非一日之功,從戰略控制點下手是不錯的選擇。”吳靜濤指出,如果企業目前已有F5的設備,而設備同時也可以用于戰略控制點功能,在業務之間進行擴展,形成通用。同時也可使一個F5設備進行多業務復用,將基礎設施來做“合并同類項”,提高使用效率。 “企業將現有設施進行‘合并同類項’,利用戰略控制點進行管控,這只是初步改進,而如果戰略控制點進行規模,并且進行平臺化,從而也就形成了云計算的基礎模型,而在高可用、高可靠以及高安全同樣可以保障。”吳靜濤指出,戰略控制點并非F5一家構成,它是幫助用戶在現有基礎設施網絡改造中的“起步點”,從而漸進到動態服務模式。 應用安全不可忽視 應用交付網絡主要包括三大內容:應用的高可用、應用加速以及應用安全;事實上,對于應用安全,整個業界都十分重視,并將其放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。F5不久前在亞太區進行了一項針對CIO的調查顯示,現在關于Web應用安全的最大問題是認知度的問題。 “有超過七成的人現在認為,通過網絡設備可以解決應用安全,但實際上有80%的攻擊來自Web應用。”吳靜濤表示,原有利用網絡設備解決應用攻擊問題的錯誤認識,會導致企業對安全架構或者安全資金的投入產生誤差,并會由此帶來新的安全隱患。 如果出現安全問題,首先需要判別風險的級別,低級別的風險可以通過重啟等方式來應對,然而如果出現高風險級別攻擊的話,尤其是在應用安全方面,則需要請教專業的廠商,并根據風險的高低來進行相應的投資。
“如果把網絡安全和應用安全混為一談的話,確實不是一個很好的思路。網絡安全、應用安全甚至是規則問題,都應該是企業的安全規范內容,而不是將之強行分開。”吳靜濤指出,從交付的角度來看,無論是網絡安全還是應用安全,都與應用有關,如果受到攻擊,應用就不能很好地交付。因此,以架構的方式,以整體的應用交付方式去判斷安全問題會更好一些。” 本文出自:億恩科技【www.artduck.net】 |